About the author : admin

非洲,这片资源丰饶的土地,已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据统计数据显示,非洲坐拥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化石能源。与此同时,非洲的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预示着其市场潜力巨大。

在大多数非洲国家,自然资本占国家财富的30%至50%

尽管资源丰富,然而基础设施的薄弱却成为了阻碍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障碍。

现今,众多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在非洲地区展开布局,一场无声的布局之战正在悄然展开。

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旺盛,在加大对非洲资源领域的投资力度之际,亦充分利用“基建狂魔”的优势,主动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除了众人熟知的蒙内铁路、坦赞铁路等陆地交通设施,中国亦在非洲进行了众多港口的投资、建设与运营。

中国在非洲建了哪些港口?

港口的投资、修建和运营往往牵涉多方势力。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非洲地区投入使用的商业港口数量达到231个。在这些港口中,大约有78个分布在32个国家,中国企业在其中扮演着建设、融资或运营等多重角色。

中国在西非地区参与了大量的港口开发项目,数量达到35个。这一区域成为中国最早涉足海外港口投资与建设的领域,其中投资行为多由国家提供支持。特别是在几内亚湾及其邻近地带,中国海外港口的布局显得尤为集中。

此外,东非地区有17个,南部非洲有15个,北非有11个。

中国在非洲参与的港口开发项目分布

我国企业在非洲参与的78个港口项目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作为施工改造的主要承担方。例如,由中国港湾(简称)负责建设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的改造扩建以及航道疏浚工程。

达港不仅是坦桑尼亚最大的港口,更是东非地区关键的物流基地和贸易要地。它同坦桑尼亚铁路的紧密连接,使得赞比亚及坦桑尼亚等国的商品得以迅速外运(例如赞比亚的铜矿产品),从而为两国以及整个东非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推动力。

达累斯萨拉姆港在坦桑尼亚的货物运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承担的货物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九成。作为非洲大陆印度洋沿岸的港口之一,它位列第四大港口之列(详见:ports.go.tz)。

在建设领域之外,中国企业亦积极为非洲某些港口的开发与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援助。通常情况下,那些获得中国融资支持的项目,其承建方多为我国企业。

在刚果(布)的黑角港深水港项目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主要的资金支持,占比高达70%。该项目的承建主体是。

黑角港项目备受中刚两国领导人重视,它作为刚果(布)的首要港口,承载着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此外,黑角港在中非经济走廊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022年其集装箱处理量已达到中部非洲总量的42%。

黑角港卫星图

除了参与建设和提供资金支持,部分中国公司还通过投资等手段,成功获取了非洲数个港口的经营管理权限。

2012年6月,招商局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Oasis King,成功以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多哥洛美集装箱码头公司50%的股份,从而获得了该港口的运营权。洛美港作为西非地区唯一的优质深水港,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企业在非洲十个港口享有运营特权。然而,与西方企业相较,我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水平尚显不足。由此,我国在非洲港口的投资布局及进入策略正经历着显著调整,正逐步向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过渡。

最为知名的是尼日利亚的莱基深水港,它坐落于拉各斯;此港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给予了资金援助;中国港湾工程公司负责了其建设,并且持有该港口54%的股份以及16年的经营管理权。

该港口标志着我国企业在非洲地区首个集控股投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开发项目,同时也是尼日利亚境内首个现代化的深水港,已成为尼日利亚及其周边国家出口贸易的关键节点。

莱基深水港位居尼日利亚海港之首,同时亦位列西非地区最大海港之列。(图:)

不少国内企业正日益增多地采用并购、参股等手段来掌握港口的经营管理权限,例如,招商局集团便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成功获取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索玛港以及丹吉尔港的部分运营权。

为什么中国要在非洲修这么多港口?

非洲地域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然而,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众多资源难以有效运输。特别是在海运领域,非洲显得存在先天的不足。观察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我们发现非洲大陆的海岸线大体上较为平直,且天然深水良港较为稀缺。

非洲的海岸线长度远不如欧洲的一半,同时,其大陆架的宽度也极为有限,且坡度陡峭。

此外,在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并未重视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持以及资金储备等方面,均不具备独立建设港口的能力。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非洲的交通基础设施显得极为落后。

目前,海运在全球货物运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成本效益和运输能力显著,这使得非洲地区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在这一领域,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对资源需求旺盛,同时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双方的合作可谓是天作之合。

谈及我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常常会有人提出质疑和负面评价,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行为。甚至在前些年,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荒谬的观点,比如“我国民众自身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为何要投入大量资金援助非洲”。

实际上,我国在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当地带来福祉,同时也为我国带来显著的经济回报。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的数据分析,我国对非洲港口的每1美元投资,能够带来高达13美元的贸易收益,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赢局面。

PwC to trade 2018报告节选

除了直接的建设与运营所得,中国在非洲的港口建设领域还蕴藏着丰富的潜在利益。

首先,资源贸易的保障至关重要。非洲,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区域,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曾一度成为推动中非贸易发展的重大难题。

非洲作为我国关键资源供应国,众多中国企业在此进行矿业投资,涉及赞比亚的铜矿、苏丹及南苏丹的石油资源,以及刚果(金)的铜钴矿等。资源开采完毕后,这些物资均需被运出。

我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铜矿项目,即卡莫阿-卡库拉铜矿,位于刚果(金)境内。(图片来源:Mines)

在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与矿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会使资源供应量显著增加;此外,这还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其次在于技术及经验的累积。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饱和状态,故迫切需要将产能输出,以惠及全球民众。在非洲那高温、干旱、潮湿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建设实力。

达累斯萨拉姆港水域仅宽不足三百米,陆域更是不足两百米,施工空间极为有限;且当地地质条件多变复杂,赤道附近海水盐度较高。在这种复杂环境下,中国企业采取了泊位滚动施工策略,运用了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最终成功克服了工程中的种种难题。

这种提升等级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实属罕见,并且具备在类似环境中进行推广的潜力。

非洲的基础设施工程常常具有规模巨大、工期漫长的特点,涉及的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同时,非洲各国倾向于聘请西方监理机构来对中国的施工企业进行“制衡”。正因如此,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历经考验的中国企业,其项目管理水平、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以及本土化运作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实力。

中国企业投身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助以及技术支持,同时,其在国际市场的融资实力和信用度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象征着“硬实力”,具有展示肌肉的功能,向全球展示我国强大的资金储备、领先的技术装备以及专业的技术人才。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施工活动,不仅能够全面展现我国的“软实力”,使非洲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更加深刻。在非洲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更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当地及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口碑。这不仅促进了民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还使得“软实力”得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

这些港口能带来多大机遇?

在国家层面,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与更多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同时,对于当地而言,也有利于更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而且,周边国家也因此能够抓住更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

中国企业投资并管理的吉布提多哈雷港,借助亚吉铁路与埃塞俄比亚相连,已演变成为该内陆国家至关重要的出海通道。

位于多哈雷港西侧的是我国驻吉布提的综合保障基地,该基地为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海上编队提供了必要的后勤支援与服务。(图片来源:X@SGTD)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这座由中国港湾集团承建的项目,运营管理上由中国、法国以及喀麦隆的企业携手承担。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真正的共赢共营,也共享了发展带来的果实,使得这一重要基础设施在三国合作的基础上,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企业领域,非洲港口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更宽广的市场空间。以中国港湾工程集团为代表的基建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依托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本优势,成为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先锋力量。这些企业在非洲成功承建了众多大型港口项目。

在个人层面上,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壮大以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走出去”战略逐渐成为众多求职者的就业方向。同时,港口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更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国将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贸易领域的主导力量。但考虑到某些国家持续采取“闭关自守”和“以邻为壑”的策略,对现行的全球贸易秩序造成持续破坏,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新型贸易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口的建设将扮演着连接我国与更多国家,发展互利共赢贸易关系的核心角色。

参考资料:

1.

2.

3.

陈沛然、王成金、刘卫东共同撰写的文章,探讨了我国海外港口投资的分布态势及其演变规律,该研究发表在《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38卷第7期,页码为973至987。

About the author :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