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公司长期保持领先,市场份额高达70%,与此同时,深圳的出海品牌则聚焦于“飞行相机”这一核心理念,凭借其轻量化设计以及场景化的营销策略,成功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市场路径。这家由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背景团队所创立的企业,自2014年诞生以来,秉持着“解放双手、一键记录”的产品理念,逐步打破行业巨头的垄断局面,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新兴势力。
该品牌在2022年正式亮相,其定位为“飞行相机”而非传统无人机,着重突出其极致的便携性、易用性以及智能化体验。它曾成功吸引了安克创新的投资,金额高达百万美金。旗下产品X1一经上市,便因其小巧的手掌尺寸、全封闭的螺旋桨构造以及一键启动的自动飞行功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旅行者、运动爱好者的新宠。那么,这样的品牌出海之路能否被其他品牌所效仿呢?6月25日,亚马逊品牌峰会即将举行,届时您将有机会与官方代表及行业大牛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品牌建设与升级的全方位策略。赶快点击报名,把握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
01
一天众筹百万美金,开辟无人机新赛道
2014年,王孟秋,这位曾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深造的学者,成功创办了位于北京的零零无限科技公司。
与众多无人机公司热衷于参数比拼的情形不同,在创业伊始,团队便察觉到了一个核心矛盾:市场上的无人机产品过分强调飞行距离,却忽视了绝大多数用户仅需要500米范围内的生活记录功能。尽管大疆当时已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王孟秋却看到了一个新的机遇——如果将传统无人机打造成专业摄像机,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将其设计成智能手机的相机呢?
王孟秋,该机构的创始人,曾经指出,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对于航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500米到1公里的范围内。然而,市面上传统的无人机产品通常强调高空拍摄和长时间续航,却未充分考虑普通用户的具体使用环境。这一发现成为了公司的核心战略指导思想——将产品定位为“生活记录助手”,而非仅仅是“飞行设备”。
2016年,公司推出了首款产品“小黑侠”,该产品采用了封闭式旋翼设计,具备了自动悬停、人脸追踪拍摄、手掌控制起飞以及自动返航等多项功能。这种易于上手的体验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界限,使得产品年销量突破了四万台,营收也成功达到了亿元级别。
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减法创新”策略上,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实现极致的轻量化设计来降低使用难度,并且借助AI智能算法将航拍技术与运动相机功能融合,从而实现全自动化的操作流程。
直白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让用户摆脱双手束缚,实现更加简便快捷地记录日常,这正是研发的核心目标。与以往专注于专业航拍场景的无人机不同,我们专注于满足“自拍需求”,通过360度全景拍摄、自动跟随等创新功能,即便是摄影小白也能轻松捕捉到具有电影质感的画面。
图源:官网
X1配备了1/1.3英寸的CMOS传感器和定制的七层镜头,能够实现8K/30fps的视频录制功能。与此同时,X1在视频录制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支持8K 30fps的录制,特别适用于运动和专业的视频内容制作。两款产品均配备了十种可定制的飞行模式,涵盖了跟随、环绕和鸟瞰等多种模式,使得用户能够轻松捕捉到动态画面,无需进行繁琐的操作。
在硬件设计方面,本产品运用了HEM框架及接近感应技术,有效保障了在各种复杂地形(诸如水域、雪地、峭壁等地)中的安全飞行。其最高跟随速度可达26英里/小时(约合42公里/小时),借助先进的AI算法,能够精确捕捉人体动作,从而实现无需双手操控的便捷体验。
在2022年,该公司凭借众筹平台这一国际化桥梁,陆续向市场投放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飞行相机的认知和期待,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和认可。
据调查,当年X1在平台正式推出后,短短几个月内便吸引了5000多名拥护者,成功筹集资金180万美元以上,从而跃居为当年全球第二大众筹项目。
2024年,X1 Pro与Pro Max重返市场,首日销售额便超过210万美元,45天内筹集资金总额超过470万美元,刷新了该平台年度众筹的最高纪录。这一举措不仅证明了市场的强烈需求,还为品牌吸引了众多早期用户,为品牌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图源:官网
除此之外,日本以及台岛等地区也凭借本土化的众筹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X1 Smart在日本众筹平台上的筹款总额达到了2.12亿日元,相当于141万美元,这一数字刷新了该平台相机类别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在台岛众筹平台上,短短7天时间内便筹集到了超过1500万新台币,约合47万美元,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该品牌在东亚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图源:官网
值得关注的是,安克创新对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2021年,该企业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Anker HK”计划使用不超过5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时至今日,安克创新仍保留了约5%的股份。
02
不止于众筹,构建自主销售护城河
该品牌天生具备技术属性,它选择了众筹这一适用于新品初期推广的途径。然而,与那些追求短期利益、上市后迅速退场的投机性品牌不同,它更倾向于利用众筹来检验市场的需求强度和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众筹成功后,我们逐步推出了独立网站以及亚马逊等网络平台,从而增强了品牌的掌控力和知名度。到了2025年4月,X1产品正式登陆市场,这标志着我们的品牌正式融入了北美主流家庭用户的日常购物生活中。
这一阶段,标志着正逐步将线上直销业务拓展至线下零售渠道,依托其品牌信誉和高端会员的流量优势,成功实现了声量和销量的双重提升。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一个更加多维的销售网络体系正逐步构建起来。
在亚马逊平台,Hover X1 blk的销量遥遥领先,累计收获了1069条用户评价,其中75%的评价是五星好评。据卖家精灵提供的数据,在过去的30天内,该产品的总销量已经超过千件,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0万元大关。
图源:亚马逊
加拿大的一位消费者对该产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宛如拥有了一位能飞翔的私人摄影师”。他特别提到了无人机卓越的光学追踪技术、简便的操作方式、紧凑的机身设计,以及令人赞叹的画质和音频处理效果。即便是在地形复杂的场景中,该无人机依然能保持稳定的跟拍,其表现甚至超越了DJI Mini 4 Pro。
尽管提到了电池续航能力有限、缺乏4K高清摄像头、无GPS定位功能等不足之处,但他却认为这些所谓的不足正是产品功能定位精准的体现,并不会对整体使用感受造成影响。总体来看,这款产品在“如何让一个人轻松拍摄自己”的方面几乎达到了完美。
然而,也有不少用户反映,在X1启动或处于自动模式时,偶尔会出现“径直冲向障碍”或“无法追踪目标”的情况;同时,在启动或操作过程中,系统时常出现停滞或错误提示,诸如“系统冻结”、“程序出错”等警告频繁出现;还有用户提到,Pro Max的某些模块在开箱后便无法正常连接网络。
03
拒绝推参数,精准锁定人群
在品牌推广方面,并未遵循数码硬件的常规做法——即堆砌参数、强调技术、竞争价格,而是明确地将“户外运动”与“视觉捕捉”作为核心关键词。
这背后体现了对目标受众使用目的的精确分析:这些人或许并非摄影领域的专家,然而他们无疑是热衷于滑雪、骑行和探险的爱好者。他们并不追求技术上的至高无上,更注重的是对场景的忠实再现以及对情绪的即时捕捉。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骑行运动爱好者已突破5亿,滑雪爱好者则有1.3亿之众,欧美市场在这两个群体中的比例超过了60%。因此,我们将这两类户外运动爱好者明确界定为核心用户群体,并针对他们的典型需求,精心设计相关内容和功能。
强调在高速移动中的稳定跟拍技术,恰与滑雪及山地骑行对灵活变换拍摄视角和精确追踪运动路径的关键要求相吻合。
因此,在内容营销的策略制定中,我们着重针对特定领域的意见领袖,放弃了以往追求热门账号、发布软性广告的做法,转而与专业度高的户外类KOL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创作内容。
与运动科技领域的博主@DC展开合作,他的频道因对户外数码设备进行精确评测而广受赞誉,内容涵盖产品性能、技术参数,以及实地滑雪和骑行的实景拍摄,最终实现了29万次的高质量曝光。
图源:
在另一个合作案例里,专注于运动设备的频道通过现场拆箱测试,向观众展示了该设备在滑雪和跑步场景下的自动跟拍功能,同时突出其相较于手持设备更加灵活、相较于传统运动相机更加智能的独特优势。
依据数据统计,到2025年5月为止,官方独立网站的月度访问量已达到17.5万人次,其中社交媒体带来的流量占据了17.92%的比例,分别有54.69%和38.63%的流量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渠道,这充分说明了内容发布在精准度和实际效果方面的显著优势。
图源:
同时,我们不仅局限于内容的发布,还在积极打造线上品牌社群,目前已有两个规模达万人的社群正在活跃运作。品牌通过组织话题讨论、征集用户原创内容、实施晒单奖励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和对品牌的情感认同。这种运营模式不仅加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还促进了社交推荐和用户内容的二次传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04
线下联动,用展会链接全球
随着ToC触点的持续优化,公司并未忽略ToB领域的信任构建。他们积极参与CES、IFA等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这不仅是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展示,更是获取渠道和媒体资源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与美国滑雪协会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获得了“专业认可”,并且进一步巩固了品牌在核心用户群体中的专业形象。
实际上,这里的策略并不繁杂,却至关重要。品牌实力的塑造,往往并非单纯依赖广告的投入,而是通过那些看似细微、实则至关重要的“信任体系”逐步构建而成。
总体而言,该品牌的营销策略明确且易于模仿——借助众筹活动迅速提升口碑,并在主流零售渠道中巩固消费者认知;依托社交媒体红人扩大场景关联;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社群管理不断加强品牌的活力。
在当前DTC品牌普遍面临“获客成本高昂”和“品牌壁垒薄弱”的困境之际,一种独特的策略展现出了新的路径,它并非只是泛泛而谈产品卖点,而是深入挖掘特定场景;不是追求一时的亮点,而是致力于长期的优质内容创作。他们并非仅仅在销售飞行器,而是在探索并解决“如何让一个人轻松拍摄自己”这一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