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年事已高,超过七十岁,他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地仔细查阅商品标签,把寻找标注为“美国制造”的商品当作了一种个人的兴趣和乐趣。
为此,她设立了一个名为“乐享国产”的社群,致力于协助成员寻找各种国货,包括拖把、铝制锅具乃至仿真花卉,种类繁多。自今年起,该社群的规模迅速增长,成员数量已增至大约2000人,是之前的两倍。
面对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高关税政策以及倡导制造业回归本土的号召,“美国制造”这一标签的搜索热度迅速上升。众多消费者纷纷产生疑问: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究竟源自何处?
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以寻找“仅限美国本土生产商品”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两倍之多。特别是针对“带有美国国旗标志的美国制造产品”等特定类别的搜索词汇,其增长幅度更是高达两倍半,搜索热度令人瞩目。
“美国制造”似乎已经变成了吸引关注的最新秘籍,然而,这股热潮并不一定能够为商家带来他们所期待的丰硕回报。
兴趣并不总与购买欲望划等号。业内人士指出,我们需花费更多时间去审视,这股热潮是转瞬即逝的闪光,还是能够持久发展的趋势。
一、“美国制造”占据C位
研究结果表明,在亚马逊平台上,“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最近的一个月里,相关搜索量从2.6万次猛增至12.6万次,增长了近五倍。
在流量激增的时刻,商家们竞相将“美国制造”的标签放置在商品链接的显著区域。过去,此类标签或许被隐藏在第四、第五张产品图片中,甚至可能完全不见踪影。而现在,为了精确吸引那些具有爱国情怀的消费者,商家们毫不犹豫地将它置于第一或第二张图片的显眼位置。
麦金托什所售手机支架源自底特律制造。近期,他在亚马逊平台更新了产品详情页,主图部分特别强调了“美国制造”的概念,并附加了“无关税”的标识。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对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投入,着重推广“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
并非仅此一例,另一家在美国国内生产的商家也透露,近期其产品销量呈现出回升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产地认知度的增强。过去,采用标注“美国制造”的方式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然而如今,这一做法却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然而,资深电商领域的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而非供应链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并非是爱国情绪的广泛传播,而更像是一场围绕关键词的激烈争夺。那些在产品名称中率先加入“美国制造”字样的品牌,正受到算法的特别青睐——即便他们的生产流程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投身于这场以“美国制造”为主题的竞争之中。根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1万件亚马逊商品贴上了这一标识,而这一标签所带动的前景广阔的销售额预计将高达51亿美元。
流量的大幅提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打算与客户展开测试。这表明,公司正在对“美国制造”这一概念进行新的市场推广尝试——之前,由于效果不尽如人意,公司有意避开了这一词汇。这一决策的部分原因在于,亚马逊的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关注产品的价格,而非其产地。
二、口头支持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关注度显著上升,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他们对这类商品的强烈兴趣。但遗憾的是,这种兴趣似乎并未普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强调:“大众之所以热衷,主要是出于对国货的好奇心,想要一睹究竟哪些商品才是地道的美产,而非真正有购买意愿。”他分析认为,那些购买“美国制造”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并不会进一步增加,至少在现阶段,并未观察到这一增长势头。
价格问题构成了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卡。一项针对大约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在5月份展开,结果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有时会故意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然而,当面临价格上升的情况,只有11%的人愿意接受超过15%的额外费用。
这是一次切实的试验,使得该结论显得尤为震撼。美国本土的淋浴喷头销售商范米尔,在得知消费者愿意为“美国制造”的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后,便决定开展一项实验,以检验消费者是否真的言行相符。
他的测试过程既简便又直观:他在同一网页上展示了两款在外观和功能上毫无二致的产品,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异仅在于产地和售价——其中一款标注为“中国制造”,售价为129美元,而另一款则标明为“美国制造”,价格却高达239美元。
在短短数日,该网站吸引了超过两万五千名访客。范米尔成功售出了584个淋浴喷头,这些产品均为国产。尽管有24位访客曾将标注为“美国制造”的产品放入购物车,然而,最终并没有一人完成交易。
范米尔直言不讳地说:“我感到既惊讶又有些预料之中,我料想到价格更低的国产版本会占据上风,然而未曾想到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我们并未售出任何一款标榜为‘美国制造’的产品。”
他接着补充说:“这并非消费者的责任。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无处不在——油价、食品杂货、房贷……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持美国制造业不过是一种他们负担不起的奢侈选择,即便他们有意愿这么做。”
即便此次试验只是个别案例,并且两款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无法全面反映市场状况,然而它明确地表明:低成本仍旧是关键因素,“美国制造”的吸引力并未如预期那般强烈。
先前的研究资料亦印证了此现象:在商品价格因关税上涨而变得昂贵的情况下,有33%的消费者转而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品牌,34%的人减少了他们的购买数量,而仅有1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承受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尽管关税的加征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中国商品凭借其稳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曾经过分析指出,类似Temu这样的平台,其销售的商品价格仅为亚马逊同类商品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在关税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上调了一倍以上,许多产品仍有可能是亚马逊的更佳选择。
三、空中楼阁
关于“美国制造”的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要将制造业重新迁回美国,几乎是一项难以达成的挑战。
美国的制造成本相较于中国明显更高。以运动鞋为例,据鞋匠学院提供的数据,在中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平均成本约为15美元,而在美国,这一数字却攀升至35至45美元。因此,为了确保盈利,美国生产的运动鞋不得不大幅提高售价。
范米尔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难题。为了在美国制造淋浴喷头,他不得不寻找四至六家独立的供货商,各自承担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阶段,这直接使得其生产成本激增至原来的三倍——甚至超过了缴纳145%关税的费用。
这种成本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资水平较高、监管要求严格以及美国的生产规模不够大。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在12至16美元之间,而中国工人的时薪大约在3至4美元,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薪则大致在1.5至3美元。
《华尔街日报》指出,即便美国实施自动化策略,其成本效益与东南亚的劳动力手工操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将生产迁回美国进行,现有的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所需条件,尽管范米尔赞同重振国内制造业,但他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当消费者目睹实际的价格标签时,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为这额外的费用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真正追求并非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他的意图是力求在科技、军工等高端产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5月25日,特朗普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涉足运动鞋和T恤的生产,而是致力于芯片、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纺织业已经成为了历史。”根据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提供的数据,高达97%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在多重障碍的限制下,设立美国工厂似乎可以绕过关税问题并捕捉到“美国制造”带来的潜在流量收益,然而这实际上却是一场风险极高、收益微薄的赌博。随着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且难以降低,所谓的“回归本土”不过只是政客们嘴中的虚幻幻影。